Monday, 17 December 2007

Charles Traub給年輕攝影師的忠告

在網路上看到了這一篇文章「給年輕攝影師的24條忠告」,原來很多華文BLOG都有這一篇文章,包括這裡這裡的繁體中文版,找了一下應該是原始出處的地方美國PopPhoto雜誌),但卻是25條。感覺像是看也沒看、一點都沒消化就直接轉載了,無論是覺得受用或者是不同意,應該都會有一些想法才是,特別是喜歡拍照的人。Charles Traub應該是針對職業的年輕攝影師,不過對業餘愛好者來說,這25個觀點也有它的價值。

原文連結


Do something old in a new way.
Do something new in an old way.
Do something new in a new way. Whatever works, works.

前三點主要是在說,攝影是沒有一定的方法,無論是拍攝還是後製照片,在傳統當中發掘創新,但也不要一昧摒棄舊的觀念。在創造新意以前,必定得經過不斷的努力、經驗累積之後才能有所成。


Do it sharp—if you can’t, call it art.

清 晰的影像是照片的基本,當然有時候攝影者想藉由故意的畫面模糊表達某些思想,那樣的照片往往被稱為(看不懂的)藝術。這一句話很適合用在商業攝影的範疇, 大部分的這一類攝影,幾乎沒有客戶會喜歡模糊的照片。就業餘攝影者來說,拍下清晰的照片也是很重要的,只是這個sharp的標準因人而異,過與不及都不 好。


Do fifty of them—you definitely will get a show.

不是很確定這句話的精確意義,字面上我想應該是要能撐起一個展覽的場面至少要有50張作品的規模。這句話應該也有鼓勵多拍照片的意思。


Do it big—if you can’t do it big, do it red.

不 考慮成本與展示環境的限制,照片基本上是越大越好的,大型的照片才能顯現畫面的質感與震撼力,也是考驗器材解像度與後製(列印或沖洗)功力的機會。職業攝 影師往往有商業媒體像是海報、報紙、雜誌,或是個展的舞台,比較沒有這樣的問題。但業餘攝影大都用網路來呈現,考慮儲存空間與網路頻寬,以及最重要的螢幕 解析度,適當的縮圖是比較好的。一張照片如果超過了一個螢幕畫面的範圍,觀眾看起來會很痛苦。

如果不能把照片做大,讓照片有吸引力也是很重要的。(do it red我想應該是這個意思,沒道理把照片弄"紅"吧XD)應該是讓較小的照片有吸引觀眾目光的魅力。


If you don’t know what to do, look up, or down—but continue looking.

常 常會有不知道怎麼拍的時候,無論是在手握相機的當下還是計畫拍照的階段。習慣透過觀景窗取景,有時候會忘記攝影真正的視野。攝影本身是一種看的藝術,並不 是拍攝的藝術。不知道怎麼拍就暫時放下相機,仔細看、觀察身邊的景物,忘記要拍照這件事。不一定非得拍什麼不可,但不要停止觀看這個世界。


Do celebrities—if you do a lot of them you’ll get a book.

拍攝名人?拍出名堂(名聲)?24條的版本就是少了這一個。後者的解釋應該是比較合理的,這部分是攝影師要打響自己的名號,多參加一些比賽或是經營網路部落格、線上像簿,如果照片能夠登上報紙雜誌、或是得獎的話,多少能提升能見度,投入市場也能獲得青睞。


Edit it yourself.
Design it yourself.
Publish it yourself.

這 三點是從照片的完成以後開始,編輯、設計到出版,攝影師都得親力親為。一個完整的作品集,光只有精彩的照片是不夠的,如果是書冊的形式還牽涉到了版面設計 (包括文案),照片編排,跟出版的印刷品質。如果是展覽則會有場地布置、觀賞動線、照片陳列、燈光配置甚至簡介的編寫,有的攝影展常會因為照片框的玻璃反 光糟蹋了攝影師的心血,也常看到有印刷不良的作品集破壞了照片的質感。

照片的拍攝到呈現,攝影者都必需親自來做,這是對照片的重視度,也是對觀眾的尊重。


Read Darwin, Marx, Freud, Einstein, Benjamin, McLuhan, and Barthes.

不 認識McLuhan,也只讀過Barthes的"明室"。但是看到Charles Traub推薦的這幾位作家(學者),包含了生物學、心理學、科學、哲學、符號學、文學等等領域,主要是建議年輕攝影師得多看看不同領域的書籍,別以管窺 天。許多創作生命不長/不強的攝影師,縱然名利雙收,但也只是「照片製造業者」而已。這個部分其實有討論的空間,畢竟不是每一個攝影師都以拍下曠世之作為 念,只想著增加收入、或是提升知名度也大有人在,這無關好與壞,只是這往往會走不出自己的風格,也很容易被模仿,繼而開始惡性競爭。攝影不只是技術風格, 攝影師的內涵也是一種風格。


Construct your images from the edges inward.

有人翻成「真誠地拍攝每一張照片」,我實在看不太出來有這樣的意思。"the edges inward"解釋成內在的邊緣,可以是一種內心的衝突,也可以是具有張力的部分。"邊緣"的對比總是比較強烈且明顯,而攝影本身就是一種表現對比的手法。


If it’s the “real world,” do it in color.

如 果是以拍攝真實世界為考慮,就用彩色。以前的年代使用黑白攝影是不得已,因為當時並沒有彩色攝影技術,時至今日、黑白的照片成為現代紀實攝影的濫觴。就記 錄的本質來說,當然以記下最多的資訊為重,因為效法過去的照片風格而一昧拍黑白照片是本末倒置的。這一點Charles Traub實在點出了當代紀實攝影的最大問題。試想二次大戰、南京大屠殺的照片如果是彩色的那會有多震撼。


If it can be done digitally, do it.

有 數位相機當然用數位拍了,底片到目前為止還有其優勢,但對大部分的影像需求來說,數位攝影的速度與應用的方便性仍然是凌駕於傳統底片攝影之上。像是平面媒 體,配合通訊網路,可以幾乎沒有時差地把新聞事件的照片傳到編輯的手上。這是底片辦不到的,即便是拍立得相機也必須經過數位化的掃瞄。


Be self-centered, self-involved, and generally entitled and always pushing—and damned to hell for doing it.

自 我中心、全心投入、不斷鞭策自己,不顧一切的拍攝信念。「攝影」與「照片製造」的最大差別就是在攝影是由拍照的人主導,而照片製造則是顧客導向。要有自我 的堅持是攝影師的先決條件,但是這樣是不夠的,全心投入不只是針對攝影本身,攝影師如果不能站在被攝者的立場、或是融入場景裡,處理在這個過程中的衝突與 矛盾,也是無用。


Don’t do it about yourself, your friend, or your family.

不 要拍攝自己、朋友、與家人的照片。這應該是指別拿他們來做主題,當然是針對職業人士,我想是因為拍攝自己認識的人會因為感情而覺得怎樣都好看(至少不難 看)的緣故。至於業餘人士,很多會拍照的高手,是只拍自己(與家人、朋友)的生活,這個部分我覺得可以挑戰的是「把居家生活拍到能引起陌生人感動」,自己 怎麼看都不覺得不好,但是要拍到能感動大眾卻也是很不容易的。


Don’t dare photograph yourself nude.

不要冒險拍攝自己的裸體。這部分我倒是持相反的意見,如果一位職業攝影師必須拍攝裸體模特兒而毫無頭緒的話,有必要讓自己入鏡、感受一下看到自己裸露的感覺。很多攝影師是不會想到「自己希望怎麼被拍下來」這一層的。


Don’t look at old family albums.

不要看家族像簿。回顧這些往事對攝影技術的幫助有限,但主要還是因為是「自己人」的緣故。


Don’t hand color it.
Don’t write on it.

不要手工加色、不要寫東西在照片上。

為了照片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的考慮,即便是有文案的攝影集,也少有直接寫在照片上的(封面除外)。但是業餘用途我覺得不需要這樣的限制,在照片上塗塗改改,甚至直接加手寫註解、以漫畫的樣子呈現,是很好玩的。


Don’t use alternative processes—if it ain’t straight, do it in the computer.

拜 現在電腦科技發展之賜,很多以往想像不到的照片效果可以在短時間內製作出來,攝影師不需要藉由實體照片來實現想像力的靈光一現。職業攝影的時間與金錢成本 是很重要的,如果因為一個點子就大費周章拍攝(製作)照片,不但浪費時間也浪費金錢。「印(洗)出來看看再說」無論對職業還是業餘都是很沒有效率的事情。

另一個觀點是,當我們有什麼拍攝的動機時,在直接嘗試以前,可以先在網路上搜尋,看看有沒有類似的照片,或是去書店翻翻攝影集。無論是職業還是業餘,拍攝之前的「做功課」是很重要的一環。


Don’t gild the lily—a.k.a, less is more.

在一張已經很完美的照片上多做修飾,往往適得其反。過於複雜或是太多修飾/包裝的畫面,影像的張力與魅力往往不如單純直接的表現。


Don’t photograph indigent people—especially in foreign lands.

不要拍攝貧困的人們,特別是在國外。

這 一點似乎是很多效法「國家地理風」的人容易疏忽的。在一些比較落後的地區、開發中國家,常常會看到貧童向觀光客收取拍攝肖像的費用,另外也有被攝者不知情 (偷拍)的照片。有些人覺得這是「把自己的成就感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」,我並沒有拍攝過這一類的照片,也不嚮往拍攝,但是卻也不認為拍攝他們是在踐踏他們 的不幸福。只是這樣的照片多少會被歸類在「內容為主」,而沒有一點攝影者的創作成分在裡頭。


Don’t whine, Just produce.

不要發牢騷,拍照就是了。對職業人士來說,抱怨市場需求、景氣、對手攝影師、甚至是攝影器材、消費者的眼光都是沒有意義的。不如好好用心鑽研如何讓自己的照片受到更多人喜歡。

對業餘愛好者來說,拍不好抱怨這抱怨那,一下子嫌相機太爛、鏡頭不夠銳利,沒遇到大景又怪東怪西的,先把所有除了自己以外的因素都數落一回,不懂得自省,是很難進步的。


如果有因為文字翻譯上的認知錯誤或缺漏,還請有緣的英文/攝影高手不吝指教。



資料來源, Charles Traub給年輕攝影師的忠告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