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17 April 2009

(轉貼) 淺談日系 DSLR 各廠特色

這篇文章源自我在 PTT DSLR 板對『各家的特色』討論串的回覆文章,其中 CCB 網友發表的看法相當精彩,讓我忍不住針對幾家日本 DSLR 廠牌發展現狀,分享一些零碎觀察與想法,可能有點主觀。若對 PTT 鄉民們的完整討論內容有興趣,可至該板搜尋討論內容。


Canon
鏡頭群規劃最完善,無論低階、中階、高階鏡頭都有完整產品線,尤其是陣容龐大且畫質優異的望遠鏡群,深受新聞與運動記者青睞。除了大三元及定焦 L 鏡群等高階鏡頭之外,我常覺得中階變焦鏡更是 Canon 中高階機身銷售量的幕後推手,讓不想砸錢敗大三元,卻對畫質、組裝品質有所要求的業餘玩家也能享用滿意產品,例如市場反應極佳的恆定光圈 f4 小三元:EF 17-40mm f4L USM,24-105mm f4L IS USM,70-200mm f4L IS USM,以及人像銘鏡 EF 135mm f2L USM 等,都取得實用性與價格平衡點,稍微犧牲一點點光圈,大多數場合不遜色於高階產品,剛好迎合收入穩定的有薪業餘玩家胃口。加上大光圈定焦鏡布局完整(EF 24mm f1.4L,35mm f1.4L,50mm f1.2L,85mm f1.2L 等),全部搭載超音波馬達,入手容易,售價雖然偏高但仍屬合理範圍,因此銷量售可觀。APS-C 系統上亦有規格和價格都令其它系統使用者羨慕的 EF-s 17-55mm f2.8 IS USM 與 10-22mm f3.5-4.5 USM,讓許多 APS-C 系統玩家到最後都乖乖存錢,然後掏腰包向原廠買單。總而言之,Canon 鏡頭產品線早已成熟完整,無論什麼樣的焦段或功能需求,只要預算足夠,幾乎都能得到良好的原廠火力支援,成為許多專業人士首選。

然而前幾年不斷發生的移焦問題,是許多玩家考慮入門 Canon 系統時最猶豫的一點,嚇跑不少觀望者,直到近兩年 Canon 開始強化入門及中階機身的對焦性能(例如 40D 開始採用全十字對焦點)、並開放部份機種的自動對焦微調功能,才逐步獲得改善。另外,在須乘 1.6 的 APS-C 系統上遲遲等不著等效 24mm 起跳的標準變焦鏡,也是許多使用者稍感惋惜之處,畢竟各家競爭廠牌無論規模大小,早已全都做出來了。除此之外,Canon 早期推出的入門 Kit 鏡 EF-s 17-85mm f4-5.6 IS USM,18-55mm f3.5-5.6 USM 等畫質不佳,給人缺乏誠意的印象,雖然新版 EF-s 18-55mm f3.5-5.6 IS 畫質已提升,也補上遲到已久的 EF-s 18-200mm f3.5-5.6 IS 和 55-250mm f4-5.6 IS,卻都省略了超音波馬達,商業考量的階級劃分過度明顯,擺明就是幫入門玩家留下掏腰包升級的伏筆。

數位時代的 Canon 以高感光度的純淨畫質稱傲,在使用高 ISO 時,Canon 數位單眼往往能提供雜訊較少,同時保留豐富細節的影像,有別於某些廠牌容易抹去畫面細節的減噪手法。白平衡判斷力準確,色彩則走高反差,高色溫路線,清 透,拍什麼題材都像染上清晨的味道。色調方面似乎是藍色、紅色稍豔一點,膚色卻能保持低濃度,所以不會「硬」,色溫高卻可以「軟」,類似常見於日本電影裡 的乾淨柔和特色。以原廠預設值拍攝人像時,膚色顯得白皙而略偏洋紅色,相當討喜。個人覺得 DIGIC II 時期的影像最好看,例如 20D 和 5D,影像階調最滑順。搭載 DIGIC III & IV 影像處理引擎的機種,畫面反差較高,色彩飽和,動態範圍和雜訊處理都更上一層樓,卻不知何故,稍微遺失了一些以往清新自然的味道。

傳聞今年將發表幾枚新鏡,包括第二代 EF 50mm f1.4 USM,還在觀望而尚未下手的玩家可以期待看看。



Nikon
鏡頭佈局逐漸完整,新鏡畫質總是令人安心,無論 AF-s 14-24mm f2.8,24-70mm f2.8 等全都相當犀利,選購時幾乎只需要評估功能與價格,不須煩惱畫質優劣。APS 片幅標準變焦鏡例如 18-55mm f3.5-5.6 VR,18-105mm 3.5-5.6 VR,16-85mm f3.5-5.6 VR,18-200mm 3.5-5.6 VR 等,隻隻強悍且售價划算,對入門者相當有魅力。

廣角鏡設計能力傑出,從先前 AF-s 17-35mm f2.8 到新推出的 14-24mm f2.8 的犀利畫質都可窺見其功力,尤其後者可說是有史以來最佳超廣角變焦鏡之一,光圈全開仍擁有絕佳解像力,與高價定焦鏡相比也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加上近幾年推出 數隻擁有 Nano 奈米鍍膜的新鏡 MTF 值都非常漂亮,都展現 Nikon 光學的紮實設計能力。大三元畫質表現紮實,但與 Canon 類似產品比起來往往價格偏高(尤其 AF-s 24-70mm f2.8)。APS 鏡皇 AF-s 17-55 f2.8 DX 比 Canon 貴上許多,又少了效果立竿見影的光學防手震;數位專用超廣角 AF-s 12-24mm f4 雖然抗耀光表現優異,但價格比它廠類似產品(例如 Canon 10-22mm f3.5-4.5 USM)昂貴太多,雖然原廠鏡組裝質感較佳,但對一般玩家魅力有限,因而大多優先考量副廠產品。最令人扼腕的是,Nikon 對應全片幅的中階鏡佈局極度貧乏,完全沒有能與 C 家小三元抗衡的新鏡,與 D700 搭配販售的舊鏡 AF-s 24-120mm f3.5-5.6 VR 畫質評價普遍不佳,更凸顯 Nikon 當前無法為中階全片幅機身提供火力支援的窘境。加上搭載超音波馬達的新版大光圈定焦鏡群開發速度慢的驚人,使 Nikon 玩家個個望穿秋水,當下僅見 50mm f1.4 推出搭載 AF-s 新版 G 鏡,其它焦段付之闕如,玩家口袋裡銀子再多也買不到,只能依賴有待更新的舊版。中階鏡與定焦鏡兩點只要 Nikon 不加把勁經營,全片幅機種銷售量就很難邁入真正高峰期。簡單來說,目前 Nikon 鏡頭產品線呈 M 型兩極化發展,對入門玩家和核心玩家友善,卻對中階玩家卻缺乏關照。

色彩方面,我覺得可分幾個時期來討論,前期個人會覺得是 D70s 的時候,很多人抱怨顏色灰灰柔柔的,但其實那種色調很清麗,且一部分原因是測光較保守而造成,對於習慣以 Adobe Photoshop 等軟體處理影像的玩家來說,反而提供了後製的彈性。D50 和 D200 算是中期,稍微尷尬的位置,失去了清爽,鮮艷的走向卻還不明確,顏色偏紅,但討喜,市場反應不錯。(D200 綠色處理相當奇怪)中後期是 D80 之後到 D40X,開始變得清麗,重點在麗字,清已經不是 D70 那種清。算是有點效仿 Canon,但反差高一點,那時 Nikon 還在尋找色彩方向。直到採用 Expeed 引擎開始,Nikon 開始掌握了較明確的風格,從 D3 和 D300 開始加強黃色系的濃度,風景攝影的立體感更加突出,能將具有張力的攝影題材處理的非常好。然而,若以原始設定值拍攝人像,尤其面對室內人造光源時,自動白 平衡會使稍微不自然的膚色處理表露無遺,尤其 D-Lighting 啟動狀態之下,有待 Nikon 改善。

傳聞 D60 後續機將在今年發表,將成為最低價的錄影機種,倘若成真則銷售量必定十分驚人。



Pentax
可能是 SMC 鍍膜加持的原因,個人覺得 Pentax 無論階調感或抗耀光都相當優異。色彩屬於高色溫,雅緻與艷麗兼具的取向,有顯著日系風格。目前全力開發 APS 系統,鏡頭選擇雖然不多,但規格不錯,價格也合理,從 KIT 鏡到 16-45mm f4,16-50mm f2.8,12-24mm f4 等,以及輕巧的定焦鏡群,雖然解像力未必非常好,但抗耀光、星芒、色彩方面都有精彩表現,尤其影像中綠色部分處理的非常漂亮。

機身產品的規格看起來完整,例如很慷慨的提供 SSR 機身防手震,光學觀景窗面積和多數競爭對手比起來也相對大了些,也逐步開發超音波馬達鏡頭(雖然數量依然稀少)。然而電子性能方面小缺點不少,例如相當不 穩定的白平衡,及格邊緣的對焦速度,反光鏡震動等,都還有改善空間。沿用一個對焦系統這麼多年,讓人實在搞不懂,是因為多數自動對焦的技術專利都早已被別 家註冊了嗎?記得 2007 年有一次和 cybercat 聊各家單眼器材時,他講的很好:「很多東西真的摸過才知道,我常給一個比喻,Pentax 甚麼都給你,但是都給你 65-70 分,要說不好?也不至於,但是就是剛剛好及格而已。」

但因此 Pentax 是許多預算有限的入門者、以及手動鏡愛好者的好朋友。



Olympus
O 家的顏色基本上非常健康、朝氣、正面,我挺喜歡這種感覺,什麼都適合拍,影像後製潛力好,愛好者總是對其飽滿明亮的藍色表現引以為傲。

由於四三系統的感光元件片幅較小,Olympus 採直射光概念設計新一代數位專用 Zuiko 系列鏡頭,以避免影像周邊畫質衰退、邊緣失光等常見於傳統 135 全片幅的問題,並陸續推出許多表現可圈可點的變焦鏡。此外 Olympus 擁有業界效率最佳的感光元件超音波除塵系統,且中高階機身給人耐操的印象,防滴防塵做到可用水龍頭沖洗機身都沒問題。四三系統機身普遍有光學觀景窗稍小, 雜訊稍高,動態範圍低落等令人不滿意的地方,這些都是小缺點,尤其後兩者逐漸因為機身防手震的導入、新一代影像處理引擎與 LiveMos 的技術提升而有所改善。個人覺得 Olympus 市佔率衝不起來的重要原因是鏡頭售價過高,無論中階或高階鏡,對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已是難以負荷、也難以理解的高昂訂價了。

但隨著新一代 m3/4 系統發表,相信大多數玩家都已經感受到 m4/3 系統大有可為,無論宛如小 DC 般更輕巧的機身,更迷你的鏡頭,或極短鏡後距所帶來的舒適透視感,都使銷售量居於劣勢的四三系統多了一條潛力十足的活路可走。



Sony
源自 Minolta 系統,從入門到全片幅高階 DSLR 都搭載評價不錯的 AS 機身防手震,機種和鏡頭佈局已相當齊全,發色有別於 Canon、Nikon 等主力廠牌的鮮明討喜風格,而走自然素雅路線。其實這個系統的機身與鏡頭產品我比較沒涉獵,加上 PTT 討論串中,CCB 兄已經講的夠好了,我就不繼續佔太多版面,對 alpha 系統有興趣的網友可至網路論壇查詢。



若對各家數位單眼的特色有任何見解,歡迎各位路過的網友一起參與討論。



By Oscar

No comments: